第1669章 并无准备
作者:让你窝心 更新:2022-01-13 13:43 字数:3145
由此及彼,想明白对手的动机,也就明白了其要达到的目的。赵昺意识到董文直将藁城打造成一座坚城,目的并不是做一个铁刺猬,以吓阻宋军不敢攻城。而是要当一个铁核桃,让宋军付出巨大的代价。
赵昺认为董文直已经断定宋军不会停止北伐,放弃收复中原的决心,当然也不会在自己身后留下一根钉子,那么此战就不可避免。而其也明白以自己的实力是难以对抗强大的宋军,但他无路可退,只能决心一战。
当然董文直也不想让宋军轻易得到,又知宋军火器犀利,在野战的情况下根本占不到便宜,于是就围绕城池修建堡寨、加固城池,层层设防,与敌近战以抵消武器上的劣势,让宋军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。
既然抱着必死的决心守城,自然也做好在城破之后巷战的准备,而巷战向来是攻方最不愿看到的事情。守方可以充分发挥熟悉地形的优势,将每一座房屋、街道当做战场,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杀伤敌军。
赵昺知道宋军当前的攻坚能力毋容置疑,自收复江南之战起破城无数,攻城战术自上而下皆十分娴熟。而在这个时代,一旦城破守便标志着城池已然失守,守方或是弃城而逃,或是放弃抵抗投降,少有巷战发生,如此也导致宋军缺乏巷战的经验。
而野战与巷战最大的不同在于,战场被无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建筑分割,任何战术单位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而狭窄的场景之中,这给本方观察、火力的运用都带来了限制。同时,对于你的敌人而言,这个问题也是同样存在,只不过他们对于场景的构造更这熟悉,并且处于守势,这一切都更为使得巷战术成为最复杂的步兵战术
而巷战的显著特点一是敌我短兵相接、贴身肉搏,残酷性大,二是敌我彼此混杂、犬牙交错,危险性强。在敌对双方势均力敌时,要想速战速决,困难是较大的,攻方除了包围,短兵相接等战斗形式外,参加巷战的人员成分复杂,使你敌我难辨。
总体来说,“巷战”这种作战方式,是敌对双方的水平拉到基本一致,即便是暂时占据上风,也会因为无法大面积进行战斗,从而不得不进行贴身肉搏,这样一来,就会造成千斤力气打在棉花上的感觉,甚至还打不到。再加上,巷战最恐怖的地方在于,你不知道谁是敌人,种种因素相加,这就让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,谁赢谁输,就成为未知数。
但赵昺在前世曾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古代条件下不会爆发巷战。因为其以为古代一个城市最坚固的建筑,其实就是城墙,所以守军主要就是依托城防进行抵抗如果城防工事被突破,城墙被摧毁了,或者突破了,城内守军因为缺乏坚固的建筑,就没有条件依托其它建筑继续进行抵抗了。
其次,古代战争都是冷兵器为主,热兵器即便有也都是比较笨重的,主要都是在城防工事上配置和使用,城市内是没有的。最多就是利用弓箭这种冷兵器时代唯一的远程杀伤武器偷袭敌人,但是这种杀伤对敌人不可能造成太大规模的人员伤亡。
不过赵昺却也看到有人以发生在明末的洪都之战作为反击。彼时陈友谅以号称六十万大军进攻只有两万守军的朱元璋留守部队,但是此战在守将朱文正指挥下,整整打了九十天,终于等到了援兵到来。
在战斗中,朱文正合理的将手下将领安排在各个城门,并在城门后安排了士兵,用以梯队进攻,以保证每一道城门都不至于失守。同时,朱文正广泛利用城内群众基础,发动群众,制造舆论,灌输誓与洪都城共存亡的思想,使人人都对城外的敌军同仇敌忾。
如此即便是某一道城门被临时攻破,很快就有替补的士兵跟上来,这就让敌军前进的道路十分艰难。与此同时,洪都城内的百姓,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勇气,不断地想尽办法来阻挡陈友谅大军的进攻,也给陈友谅造成很大困扰。
也就是说,朱文正所在的洪都城,利用城内的地势,以及优厚群众基础,并充分发挥了巷战中“谁熟悉地形,谁就能少吃亏”的原则,给陈友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。最终此战的结果是,朱文正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之下进行了一场完美的“巷战”。
在这一战中,陈友谅原本是占据非常大的优势的,兵力充沛,武器先进,而朱文正却相形见绌,不仅缺兵少将,现有的条件也不足以抵抗,但朱文正巧妙的利用地形优势,让陈友谅吃尽了“巷战”的苦头,以至于数十万大军,最终无功而返。
赵昺以当下的角度评价,坦白来讲朱文正在这场战斗中,确实是占据了“巷战”的优势,才能坚持如此之久,利用城市中复杂的道路环境,以及广泛群众基础,才能最终获胜,若不是因为是在城市之内,而若换一个开阔场所,即便是朱文正再厉害,也还是会被陈友谅逐一消灭。
虽然现下与历史上几十年后爆发的战斗,攻守双方装备和实力不具可比性,但赵昺以为也具有参考性。
首先,当前己方计划以第四军攻取藁城,他们的总兵力不过三万,与陈友谅的六十万兵力差距是天地之别。而藁城可以动员的兵力至少在三万以上,而巷战开打也可以认为全民皆兵。虽然在装备的差距上可以抵销敌方部分实力,但兵力上仍然有着巨大差距。
其次,己方在敌方百姓来看是闯入自己家园烧杀劫掠的侵略者,对他们存在着天然的敌视。而城中守敌是在保卫自己的家,必然会拼死抵抗。加之董氏在藁城经营几十年,家中的奴仆与其是利益共同体,而城中百姓更是依附其生活,或是受其恩惠和庇护,群众基础坚实。
再有,一旦进入城池,宋军的火炮等重武器会受到地形限制,难以发挥作用,甚至由于视线受阻造成误伤。即便有火枪在威力上的优势,却在狭窄地形中近战时并一定比长矛大刀有用,而弓箭手可以在暗处射击,又不会暴露自己。
赵昺想了想,并没有贸然提出自己的意见,而是让孙恺汇报下攻取藁城的详细作战计划。毕竟他现在是皇帝了,掌握方向和大局即可,不可能若过去事无巨细都要过问。而每个部队具体如何打,采用什么战术并不了解。
孙恺虽然觉得皇帝话锋突变,过问起己部的详细作战计划,觉得有些不解,但是并非毫无准备,毕竟在休整期间,他们也在积极备战,并对藁城的特点有针对的进行训练。于是便拿过城图讲述起如何排兵布阵,如何组织进攻详加讲解。
其实宋军经过多年作战已经针对不同行事的战斗总结出规律,只需在具体实施时根据实际情况在细节上做出调整。赵昺听着其的汇报,果然没有脱离这个套路。
首先在战术上扫清周围据点,采用围三缺一对敌实施包围,并派出部队布置打援、布置伏兵追击逃敌。确定主攻方向后以火炮轰击城池,破坏其城防,杀伤城上敌有生力量。与此同时派出部队清除城前的障碍,填埋壕沟,组织部队准备攻城。
而后会视炮击效果再决定进行第二轮,甚至第三轮炮击,然后对城池展开进攻。考虑到藁城城池较小,虽然经过整修,但依然薄弱,所以孙恺准备从最为薄弱的城门进行突破。一边组织突击队登城,一边组织力量破门。
一旦打开突破口,便命令预备队迅速登城撕开缺口,与敌争夺城墙将之驱逐,或趁势打开城门。而一旦失去城防,或是城门被打开,敌军此时往往便会士气全无,弃城突围钻入宋军早就布置好的埋伏圈……
听着汇报赵昺暗自叹口气,果然依旧是老战术,其将重点依旧放在城墙的争夺上,具体就是大炮轰完,步兵冲;步兵冲完,大炮轰……直至城上敌军无力抵抗。而对城中的战斗则只是一句‘入城后迅速展开追击,消灭残敌’而概之,对于巷战根本没有具体措施,甚至可以说就没有准备。
当赵昺提出一旦敌军在城破后并没有放弃抵抗,而是依靠事先准备好的街垒、房屋和街道进行有组织的巷战时,其将如何应对时,孙恺居然愣了,好一会儿才讪讪的说城破之时敌军逃跑还来不及,怎会进行抵抗呢?再说在攻城之战中,敌军主力已经消耗殆尽,想组织巷战也难以做到。
赵昺此时只能叹口气,从藁城董氏家族发展史及与蒙元朝廷恩怨说起,又将自己途中所听到的藁城城中民情和舆情告之,分析了董氏此时的心理活动。孙恺听了也郑重起来,觉得自己的作战计划真的漏掉了点什么……:,,.
赵昺认为董文直已经断定宋军不会停止北伐,放弃收复中原的决心,当然也不会在自己身后留下一根钉子,那么此战就不可避免。而其也明白以自己的实力是难以对抗强大的宋军,但他无路可退,只能决心一战。
当然董文直也不想让宋军轻易得到,又知宋军火器犀利,在野战的情况下根本占不到便宜,于是就围绕城池修建堡寨、加固城池,层层设防,与敌近战以抵消武器上的劣势,让宋军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。
既然抱着必死的决心守城,自然也做好在城破之后巷战的准备,而巷战向来是攻方最不愿看到的事情。守方可以充分发挥熟悉地形的优势,将每一座房屋、街道当做战场,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杀伤敌军。
赵昺知道宋军当前的攻坚能力毋容置疑,自收复江南之战起破城无数,攻城战术自上而下皆十分娴熟。而在这个时代,一旦城破守便标志着城池已然失守,守方或是弃城而逃,或是放弃抵抗投降,少有巷战发生,如此也导致宋军缺乏巷战的经验。
而野战与巷战最大的不同在于,战场被无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建筑分割,任何战术单位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而狭窄的场景之中,这给本方观察、火力的运用都带来了限制。同时,对于你的敌人而言,这个问题也是同样存在,只不过他们对于场景的构造更这熟悉,并且处于守势,这一切都更为使得巷战术成为最复杂的步兵战术
而巷战的显著特点一是敌我短兵相接、贴身肉搏,残酷性大,二是敌我彼此混杂、犬牙交错,危险性强。在敌对双方势均力敌时,要想速战速决,困难是较大的,攻方除了包围,短兵相接等战斗形式外,参加巷战的人员成分复杂,使你敌我难辨。
总体来说,“巷战”这种作战方式,是敌对双方的水平拉到基本一致,即便是暂时占据上风,也会因为无法大面积进行战斗,从而不得不进行贴身肉搏,这样一来,就会造成千斤力气打在棉花上的感觉,甚至还打不到。再加上,巷战最恐怖的地方在于,你不知道谁是敌人,种种因素相加,这就让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,谁赢谁输,就成为未知数。
但赵昺在前世曾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古代条件下不会爆发巷战。因为其以为古代一个城市最坚固的建筑,其实就是城墙,所以守军主要就是依托城防进行抵抗如果城防工事被突破,城墙被摧毁了,或者突破了,城内守军因为缺乏坚固的建筑,就没有条件依托其它建筑继续进行抵抗了。
其次,古代战争都是冷兵器为主,热兵器即便有也都是比较笨重的,主要都是在城防工事上配置和使用,城市内是没有的。最多就是利用弓箭这种冷兵器时代唯一的远程杀伤武器偷袭敌人,但是这种杀伤对敌人不可能造成太大规模的人员伤亡。
不过赵昺却也看到有人以发生在明末的洪都之战作为反击。彼时陈友谅以号称六十万大军进攻只有两万守军的朱元璋留守部队,但是此战在守将朱文正指挥下,整整打了九十天,终于等到了援兵到来。
在战斗中,朱文正合理的将手下将领安排在各个城门,并在城门后安排了士兵,用以梯队进攻,以保证每一道城门都不至于失守。同时,朱文正广泛利用城内群众基础,发动群众,制造舆论,灌输誓与洪都城共存亡的思想,使人人都对城外的敌军同仇敌忾。
如此即便是某一道城门被临时攻破,很快就有替补的士兵跟上来,这就让敌军前进的道路十分艰难。与此同时,洪都城内的百姓,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勇气,不断地想尽办法来阻挡陈友谅大军的进攻,也给陈友谅造成很大困扰。
也就是说,朱文正所在的洪都城,利用城内的地势,以及优厚群众基础,并充分发挥了巷战中“谁熟悉地形,谁就能少吃亏”的原则,给陈友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。最终此战的结果是,朱文正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之下进行了一场完美的“巷战”。
在这一战中,陈友谅原本是占据非常大的优势的,兵力充沛,武器先进,而朱文正却相形见绌,不仅缺兵少将,现有的条件也不足以抵抗,但朱文正巧妙的利用地形优势,让陈友谅吃尽了“巷战”的苦头,以至于数十万大军,最终无功而返。
赵昺以当下的角度评价,坦白来讲朱文正在这场战斗中,确实是占据了“巷战”的优势,才能坚持如此之久,利用城市中复杂的道路环境,以及广泛群众基础,才能最终获胜,若不是因为是在城市之内,而若换一个开阔场所,即便是朱文正再厉害,也还是会被陈友谅逐一消灭。
虽然现下与历史上几十年后爆发的战斗,攻守双方装备和实力不具可比性,但赵昺以为也具有参考性。
首先,当前己方计划以第四军攻取藁城,他们的总兵力不过三万,与陈友谅的六十万兵力差距是天地之别。而藁城可以动员的兵力至少在三万以上,而巷战开打也可以认为全民皆兵。虽然在装备的差距上可以抵销敌方部分实力,但兵力上仍然有着巨大差距。
其次,己方在敌方百姓来看是闯入自己家园烧杀劫掠的侵略者,对他们存在着天然的敌视。而城中守敌是在保卫自己的家,必然会拼死抵抗。加之董氏在藁城经营几十年,家中的奴仆与其是利益共同体,而城中百姓更是依附其生活,或是受其恩惠和庇护,群众基础坚实。
再有,一旦进入城池,宋军的火炮等重武器会受到地形限制,难以发挥作用,甚至由于视线受阻造成误伤。即便有火枪在威力上的优势,却在狭窄地形中近战时并一定比长矛大刀有用,而弓箭手可以在暗处射击,又不会暴露自己。
赵昺想了想,并没有贸然提出自己的意见,而是让孙恺汇报下攻取藁城的详细作战计划。毕竟他现在是皇帝了,掌握方向和大局即可,不可能若过去事无巨细都要过问。而每个部队具体如何打,采用什么战术并不了解。
孙恺虽然觉得皇帝话锋突变,过问起己部的详细作战计划,觉得有些不解,但是并非毫无准备,毕竟在休整期间,他们也在积极备战,并对藁城的特点有针对的进行训练。于是便拿过城图讲述起如何排兵布阵,如何组织进攻详加讲解。
其实宋军经过多年作战已经针对不同行事的战斗总结出规律,只需在具体实施时根据实际情况在细节上做出调整。赵昺听着其的汇报,果然没有脱离这个套路。
首先在战术上扫清周围据点,采用围三缺一对敌实施包围,并派出部队布置打援、布置伏兵追击逃敌。确定主攻方向后以火炮轰击城池,破坏其城防,杀伤城上敌有生力量。与此同时派出部队清除城前的障碍,填埋壕沟,组织部队准备攻城。
而后会视炮击效果再决定进行第二轮,甚至第三轮炮击,然后对城池展开进攻。考虑到藁城城池较小,虽然经过整修,但依然薄弱,所以孙恺准备从最为薄弱的城门进行突破。一边组织突击队登城,一边组织力量破门。
一旦打开突破口,便命令预备队迅速登城撕开缺口,与敌争夺城墙将之驱逐,或趁势打开城门。而一旦失去城防,或是城门被打开,敌军此时往往便会士气全无,弃城突围钻入宋军早就布置好的埋伏圈……
听着汇报赵昺暗自叹口气,果然依旧是老战术,其将重点依旧放在城墙的争夺上,具体就是大炮轰完,步兵冲;步兵冲完,大炮轰……直至城上敌军无力抵抗。而对城中的战斗则只是一句‘入城后迅速展开追击,消灭残敌’而概之,对于巷战根本没有具体措施,甚至可以说就没有准备。
当赵昺提出一旦敌军在城破后并没有放弃抵抗,而是依靠事先准备好的街垒、房屋和街道进行有组织的巷战时,其将如何应对时,孙恺居然愣了,好一会儿才讪讪的说城破之时敌军逃跑还来不及,怎会进行抵抗呢?再说在攻城之战中,敌军主力已经消耗殆尽,想组织巷战也难以做到。
赵昺此时只能叹口气,从藁城董氏家族发展史及与蒙元朝廷恩怨说起,又将自己途中所听到的藁城城中民情和舆情告之,分析了董氏此时的心理活动。孙恺听了也郑重起来,觉得自己的作战计划真的漏掉了点什么……:,,.